控烟资讯
“鲁迅吸烟墙”,触动了控烟的哪根神经?
最近“鲁迅吸烟墙”事件引发热议。 2025年8月,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文,认为浙江省绍兴市鲁迅纪念馆的“鲁迅吸烟墙”不妥,并向有关部门投诉,建议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。此事一出,众说纷纭。 01 这个事件因吸烟画面而起,控烟看到的问题是:吸烟画面+摆放在公共场合+已经产生模仿效应 问题一:吸烟画面 这是一个吸烟的画面。至于这个吸烟的人是鲁迅还是不是鲁迅,是名人还是一个普通人,是历史人物还是当下人物,是真实照片还是艺术创作,是经常吸烟还是偶尔吸 烟,都不影响控烟看待这个问题的本质。 问题二:摆放在公共场合 这个吸烟的画面摆放在了公共场合。如果摆放在个人家里,个人自己看,碍不着公众什么事。好比抽烟没人禁止,禁止的是公共场所吸烟。 问题三:已经产生模仿效应 这个吸烟的画面已经产生了模仿效应。公共场合吸烟画面有促进烟草使用的间接效果,这是控烟的担忧。这就好比,酒驾容易产生交通事故,不论有无造成交通事故都应该禁止。何况,这个吸烟画面已经产生了模仿效应。 图片来自于网络 02 这样的事件,我们如何解决?不妨借鉴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做法,寻找答案。 参考一:“温斯顿·丘吉尔”展览 2010年6月,位于英国伦敦东南部的一个博物馆推出了“战时英国”主题展览。该展览海报选用的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1948年去英国空军一个中队视察时的照片。 温斯顿·丘吉尔,这个曾带领大英帝国在二战中走向胜利的传奇政治家,经常烟不离手。原始照片(左图)中,丘吉尔穿着空军制服,伸出两根手指,摆了一个“胜利”造型,嘴角边叼着他的“招牌”雪茄,这是公众熟悉的形象。 但是,在博物馆门口的海报上,照片(右图)还是那张照片,丘吉尔的姿势也完全相同,只不过那支雪茄消失了。去掉烟,并没有削弱丘吉尔的伟大,也不影响公众的参观,反而展现了博物馆的责任担当和处理智慧。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参考二:“奥黛丽·赫本”邮票 2001年,德国邮政计划发布一套《国际影星》的邮票,其中有一张是著名演员奥黛丽·赫本。选择的形象图案来自于赫本1961年主演《蒂凡尼的早餐》的剧照:头戴宽边大圆帽,配耳坠。 图片来自于网络 邮票的设计者将此剧照作了反置处理,并为适应横向狭长的票幅而将赫本嘴里衔着的眼镜改为长杆烟嘴。这一修改也并非毫无依据的杜撰,因为赫本在这部电影中确实有用这种烟嘴吸烟的画面。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但是,赫本的儿子坚决反对改用吸烟的形象。最终,已经印好的1400万枚邮票只能作废。 03 回到“鲁迅吸烟墙”事件。历史上名人吸烟本无可厚非,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,人类对吸烟危害还缺乏认识。 虽然科学界对吸烟危害的疑虑和研究早已开始,但明确吸烟与健康的关系,是从1964年第一份《美国卫生总监报告》发布开始。这是美国首部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政府报告,被誉为是推动烟草控制工作的里程碑。这份报告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和控烟行动。 2025年,世界卫生组织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》生效20周年,但全社会对烟草危害和控烟行动尚缺乏足够认识。中国人吸烟率现在是23.2%,远高于全球16.4%的平均水平。中国生产了全球47%的卷烟,吸烟相关疾病尚未得到很好控制。 我们尊重历史,但是不代表要照搬历史。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努力,改变“促进吸烟”的社会风气,追上全球控烟步伐,才是当下的我们应该有的控烟态度。